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师德典型】张泉泉:以心促心,做学生的引路人

        以广博传授知识,用敬业履行师职。1998年张泉泉在澳门永利yl6776文学院新闻系完成本科课程之后,她留校从事行政工作,五年后她又转岗为专业教师,从行政工作到教育工作,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她始终与学生相伴。

        张泉泉对教育事业怀揣着一份真心,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但是相比于“使命感”“责任感”这样偏于宏大的话语和定位,她更愿意视教育为“人性的接触”,她认为教育当“以情谊为基础”。正是她对教育的独到认知,使她对教育的真心恰到好处地碰撞学生的求知心,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工作转型,做教育的专业者

        2003年她从行政工作者成功转岗,担任专业教师,主要讲授《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深度报道采制》《影视文学研究》《艺术与人生》等本科课程。她的教学方式独特幽默,很快这位年轻漂亮的教师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于2008、2009年度张泉泉获评为澳门永利yl6776文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2011年度获得澳门永利yl6776校级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于2014年被聘为澳门永利yl6776副教授,她所带本届学生的《新闻学概论》课程评分为93.39,在新闻学学生投票票数中位居该专业第一,同时她还荣获学校“最受欢迎的教师”候选人。

        在丰厚的知识底蕴与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她及时把握学术前沿的发展方向,将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主持省社科项目等4项省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从行政到教学的转型过程中,她逐步明确心中教学方向,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教学相长,做学生的知心者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张泉泉坚信“教学相长”,师生双方也应做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她常以学生为师,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学生彼此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每次在一个新的班级上课,张泉泉都会精心准备开场白;每上完一学期的课,她在跟学生说再见的时候,常常会向学生诉说三层含义:总结、感谢与祝福。作为一个在乎学生的老师,一个在乎受众的传播者,张泉泉一向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珍惜与学生的交流。她常常用“水平有限、真诚无限”来总结自己的教学态度,她尽量记住同学的名字,珍藏每一份点名册,认真回答每一次提问。与学生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亦师亦友。

        在学生眼里,张泉泉自身人格魅力很强,她的人文关怀深受大家喜爱。“课堂内容丰富,将新闻与传播紧密结合,把艰深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这些都是学生在张泉泉课堂上看见的老师的努力;“老师从一个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诠释了这个信息世界,让我们在不自觉与自觉中思考着自我与外界与他人的信息联系。”而这些则是学生在张泉泉的教学中取得的深度收获。其中虽不乏溢美之辞,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感受到她努力的方向,这是来自教学的极大鼓励。

授之以渔,做思想的引导者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张泉泉坚持用新时代的思想,去追求理想的人生,去创造教学的价值。当新闻事业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案例补充方面,她认为陈年旧事不仅学生不了解,也很难产生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张泉泉自创了《图说新闻》《以图传播》等环节,上课过程中尽量做到主题式、板块化,“软硬兼施、内外兼顾”(指硬新闻软新闻,国内国外新闻均有涉及),多种声音、述评结合。在对当下新闻、新鲜案例的解读中,学生兴趣浓厚,因而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她积极组织大一新生参与“热点新闻评说”活动,要求以寝室为单位,选择热点新闻,进行话题评说,自己动手制作PPT,鼓励丰富多样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益于一年级学生尽快树立专业意识、找到角色感,培养关注新闻、解读新闻的习惯。在各类创意互动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同时学到硬核的专业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张泉泉始终秉持积极的教学态度,呈现给学生饱满的精神风貌。她课前准备充足,课堂时间把控精准,一直致力于在有限的时间及有限的空间内,努力营造出对学生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课堂。

        在新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拔地而起,并迈进‘全面施工,内部装修’”,教师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张泉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致力于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支持者的角色。

        浅握时光,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这位尚且年轻的教师深谙“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的真谛。不止传道、指路,还要为学生的思想铺路。教师踏两行正道,一行知识育人,一行思想立人,张泉泉的教学,有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一届届学生的心田。(文/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