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南京大学澳门永利yl6776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翼青教授在澳门永利yl6776三楼会议室举行研究生座谈会。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会议由澳门永利yl6776副院长沈正赋教授主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翟光勇、芜湖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栏目总制片人万禹以及50余位研究生、本科生同学参加了座谈会。
副院长沈正赋教授首先对胡翼青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胡翼青教授进行了介绍。座谈会上,胡翼青从论文选题、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展开,介绍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在回答什么是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时,胡翼青从新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科联系谈起,认为新闻传播学的敏感性是把双刃剑,我们关注的现象并不等于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以“北美吐槽君”、TFBOYS养成偶像两个论文选题为例,来说明确定研究问题和对象的关键是如何从现象层面上升到研究问题层面,而问题来自于理论和思辨,而不是对现象表层的观察与总结。胡翼青还分析了传播学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之间的学科关系,告诉我们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问题。并引用大量传播学思想史上著名理论、观点和案例,解答传播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他认为,传播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媒介上,关注媒介在传播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扮演的角色以及媒介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等问题。在讲述理论的作用时,胡翼青以香港学者邱林川的农民工的手机使用情况研究和复旦大学黄旦老师关于《解放日报》的改版研究两个学术研究为例,阐述了理论对于提出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胡翼青指出,理论是提出问题的先导和前提,理论素养不强,提不出研究问题,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在研究问题时打开不一样的视角。而做思想史的研究,有助于理清思想脉络,加强理论积累。在谈到理论与方法相结合时,胡翼青认为方法不等于测量方法,而应该是方法论,并以做定量研究,发放问卷等测量方法为例,指出定量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区别。胡翼青从用框架理论分析比较《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南方周末》关于杀人案报道中的凶手的媒介呈现与叙事模式研究、议程设置研究、问卷中开放式与诱导式问题的设置等具体案例出发,指出每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而我们在选用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理论方法的适用性。
最后,胡翼青就如何读书以及如何看待跨学科研究与学习等内容和问题,与在场学生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认同感、归属感和危机感是我参加座谈会后的三重心理感受。认同感,是对阅读这一学术研究传统的重新理解;归属感,是对胡翼青老师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生涯的无限向往;危机感,是对当前自身仍存在众多不足的深刻警醒,后面研究生阶段更要踏实读书”。2014级新闻学专业的何修豪说到。201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方欣说:“现场听了胡翼青老师的分享,让这段时间正处于盲目阅读书籍的我突然有了一个找寻阅读方向的树状支线图。很佩服胡翼青老师知识结构和阅读量,这也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整场座谈会,胡翼青老师用清晰而缜密的思维逻辑、丰富而渊博的理论知识、多样而贴切的具体案例以及风趣的语言风格、专业的学术话语,让在场学生听得凝神专注,聚精会神,获益良多。(文/周宗龙 图/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