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暑期三下乡】杜文平:流动摊点撑起的渝味江湖
      杜文平有些困倦。

      她从红色的三轮电动车上搬下两桶碗筷,在塑料大盆里装满热水,用可以产生大量泡沫的清洗剂缓慢地擦拭着碗里的油渍和污垢,不戴塑胶手套。在清洗一口绿色和蓝色的碗之间,她垂下脑袋,动作停滞了大约半分钟。

      杜文平经常会在洗碗的时候打盹,这也许是她一天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在此之前,她刚刚结束了六个多小时马不停蹄的劳动。

(杜文平在烧柴火、做杂酱)

是他乡,也是家乡

      和大多数丰峡村的村民一样,杜文平并非土生土长的安徽人。二十一世纪初,三峡工程的号角吹到了重庆巫峡,巫峡镇的村民背井离乡,外迁安徽长丰水湖镇,与被永久埋藏于水下的故乡就此一别,定居在水湖镇里新诞生的整建制移民村——丰峡村。这些村民中就有杜文平的丈夫代晨荣一家。

      然而杜文平没有在2000年8月便跟着婆家迁居,彼时她带着女儿代倩在广州四处打工。她不愿意过多提起那一段日子,一个人,带着当时还年幼的女儿从山城到羊城,从农村到城市,却没有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做家政、打散工,杜文平的生活风雨飘摇,一眼望不到头。

      杜文平正式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工程移民”是在2010年。已经将近四十岁的她离开广州来到丰峡与丈夫团聚,找寻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次辗转,带着一丝“再无身后身”的悲壮,因为这一次,她无需再考虑重庆老家。

       距离丈夫落地丰峡已经过了十年,等杜文平来到村子里时,发现丈夫的重庆口音已经掺杂了安徽本地的腔调。那一刻杜文平认识到,生活要求自己必须更快地融入这个还被她当做“他乡”的地方,和已经成为公交车司机的丈夫一样,找到生存下去的“根”。这个陌生的省份、陌生的村庄,将成为她后半生所依靠的“家乡”。

(早晨出摊时的摊点)

是生计,也是梦想

      杜文平年幼丧母,在那个略为迂腐的时代,作为家中独女的她自幼跟着婶娘学做饭和家务,挑起了上有五个哥哥的家庭的内务重担。这副重担却在无意中赐予了杜文平一手好厨艺,她对食物制作的天赋超强,几乎达到了凭感觉就可以掌握最佳口味的地步。这种天赋让杜文平从小就萌生了开早餐店的想法。“我觉得做早餐特别好,拉个车就能卖,成本低,不欠债。”杜文平打小现实质朴,掂得清自己的境况和斤两,而现实中又带着一丝理想主义的天真,提起早餐铺子的时候她微微笑起来,第一次用了“梦想”这个有些文绉绉的词汇。

       2013年,杜文平用积蓄买到了一辆红色的电动三轮,在长丰县城东汽车站附近支起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早餐摊点。

       对于杜文平来说,这个售卖各式重庆面食的流动摊点,撑起了属于她的谋生方式和儿时梦想。

(劳作过程中,杜文平在擦汗)

是苦累,也是充实

      凌晨3点,杜文平起床熬上当天的汤,洗漱后将物料一样一样吃力地搬上电动三轮。为了不吵醒家人,锅里的热水溅到脚背上的时候她尽量不吭声,缄默着继续搬运。即使是夏日,4点钟的天还是黑得发沉。丰峡村的小路上没有路灯,杜文平的红色三轮隐没在黑暗里,在一片狗吠中摇摇晃晃地驶向城东汽车站。

       杜文平一个人支好篷布、收拾好一切厨具只需要二十几分钟,这是五年如一日的重复动作训练出来的速率。在五点半至七点半的就餐高峰期来临之前,她在断续的鸡鸣声里摆好桌椅、整理食材,等待第一个客人的到来。

       从出摊到收摊,这个早餐生意就像杜文平的独角戏。她习惯性不带大罐饮用水去摊上,“因为没有时间喝水”。

       “做任何事能做的我就自己做,从来不牵扯别人、也不指望别人。”杜文平身上有股典型的重庆妹子的直爽韧劲,相信天道酬勤、不等不靠的道理。

      上午八点钟,吃早餐的食客逐渐退散。杜文平送走最后几个客人,开始拾掇物件准备返程。收摊后杜文平会花上一小时清洗当天早上的锅碗瓢盆,洗到手指上都是长期泡水形成的褶皱。碰上要做新的杂酱的日子,杜文平要用煤和柴火把肉炒干,站在没有风扇的厨房熬上四五个小时,“不停地搅,不停地烤”。

      杜文平在面对“是苦累还是充实”这个生活抛出的巨大悖论时,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乐观。“辛苦是辛苦,但辛苦得心里乐,就觉得有事干,心里不空虚。你总要干才有得吃,不干事怎么有得吃呢?”比起打工度日的过去,杜文平还是觉得自给自足、主宰自己生活的现状最好。她不喜欢那些时至今日仍纠缠于政府福利的人,觉得他们是不放过自己。“在哪过都是靠自己。政府就算能帮到你也只能帮到一时,也帮不到一生一世。”说这句话的时候小儿子代阳给她递了一杯热水,杯里是红枣、枸杞、菊花,代阳说,这样的搭配可以帮妈妈解暑。

(杜文平在摊子上)

是摊点,也是江湖

       杜文平的早餐摊点上不卖包子油条,重庆面食是摊点的主角。炸酱面、酸辣粉、小馄饨,热气蒸腾的几平米小空间往来各式各样的食客。他们在这个小小的铺子里短暂停留,留下各式各样的生活剪影。

       早上四点半,刚架起摊铺的杜文平会迎来一天里的第一个固定客人——一个油罐车司机。紧接着是清洁人员、工地工人......这些晨起工作者是摊点的第一批食客,因为疲乏和睡意,他们往往缄默不语。杜文平深知这一点,她手脚麻利地给这些客人拌面,有时候会多送一碗汤。“早起,要暖暖胃。”

       六点到七点半是摊点里客流量最大的时间段。水家湖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时常开着机车跨越三公里来点上一碗炸酱面;大周村村委会的干部每天赶到县城吃上两碗酸辣粉——这是本地人心中唯一一家“正宗的重庆味儿”;丰峡的村民也是摊点常客,在这里,他们能怀念起18年前那个埋藏在水底的村庄。

       多年的打工经历教会杜文平人情世故的道理,她在各个食客之间穿梭,串连起每个人的连接点。长丰本地人和移民们坐在同一张木桌上品尝同一种味道的食物,地域间的隔阂在一把辣味葱花里消融。

      每一口渝味儿面食的咀嚼和吞咽中,都是一个人间烟火升腾的江湖。

(张吴越/文 仇桢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