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运漕镇路口的三峡移民家下。”
进入运漕镇有一条十字路口,沿着大巴车行驶的方向往前直走,走进的就是运漕镇的镇街道,而往十字路口左右两个方向走的行人,会在十字路口处下车,“到运漕镇路口的三峡移民家下。”只要上车时和司机师傅说一句,从含山县城到运漕镇的这40公里、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
而这个来来往往的人们口中的三峡移民,叫马明平,在十字路口开了一家四五平的小商铺,每天挣个七八块钱,至于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他腼腆地说道:“在运漕镇算是蛮有名气的吧!”
(实践队员采访马明平)
背井离乡过上新生活的移民
十四年来,马明平记得最清楚的还是2004年8月23号这一天,在工作人员的督促下,他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拖着几大包行李,坐上了到芜湖港的轮船,整整四天四夜,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离开芜湖港时,马明平忍不住回头眺望了几眼,身边没有其他家人,跟着大部队的步伐,他回过头来,扶着妻子继续往前走。此行最终的目的地和马明平一样的,还有另外来自开县的七户人家,他们从芜湖港乘车到达运漕镇。此后,运漕镇的路口人来人往,倒是马明平,再没有出过这个70.3平方公里的小地方。
迁至运漕镇移民的多是年纪大的长辈,重庆口音很重,马明平就充当了移民工作的“联络人”和“翻译官”的角色,跟在工作人员后面走家串户,讲解政府政策和搬迁注意事项。也正因为担任着联络人的角色,马明平结实了很多移民朋友,林头镇的“联络人”陈小晨就成了马明平的结拜兄弟。马明平说:“陈小晨性格和我很像,都是从重庆来的,有什么事情可以照料下。”有事情相互照料一下是马明平常说的一句话,由于自己年纪轻,镇上移民遇到任何困难,马明平都是能帮就帮,更不要什么回报,移民家庭都拿他当“儿子”看待,有什么事情也愿意麻烦他。
马明平的妻子患有先天性疾病,精神状态差,也干不了重活,遇到刺激时还常常精神失常。为了方便照料妻子,马明平将自家的前厅改成了一个小杂货店,马明平在田里干农活的时候,妻子就坐在那把旧旧的躺椅上,眯着眼睛照看生意。所谓的“杂货店”,就是在前厅左边放的桌子上堆了几个盒子,里面装的是小孩子吃的零食,右边是随意堆起来的一排啤酒、牛奶,正中间放了张躺椅,小小的前厅就这样塞得满满当当。
2004年12月25号,女儿出世了。在地里干活的收入有限,马明平想过外放弃,续早出晚归,早早地把地里的活干完,回家照顾妻子,督促女儿写作业。谈起女儿,马明平一脸宠溺:“孩子学习还行,学习很上进,我和她妈就希望她越来越好。”
摸索发展寻求新路径的农人
因为移民身份,谋生手段又有在老家有很大区别,零四年刚到运漕镇时,马明平干什么活都不上手,还受到一些白眼和欺负。和有些移民选择向政府“告状”不同,马明平常常不和他们计较,他说:“这些挑事的多是一些地痞无赖,他们在我这闹事,和本地人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和他们吵没意义。”马明平在重庆老家从未种过田,怎么种庄稼成了他最棘手的问题,好在马明平遇到一位“贵人”——王明友。王明友和马明平父亲年龄相当,他手把手教马明平田里的活,有空就到马明平家田里现场“指导”,马明平就这样多了一位“父亲”,女儿就多了一位干爷爷的疼爱。
种田的收益甚微,杂货店几乎没有利润,为了能够提高收入,马明平想了许多法子。2012年,马明平投资近17万元,在自家房子旁边建了一个四层楼的“三峡永春宾馆”,有七十多间房。原本宾馆建好就打算营业的,但由于是个人筹资建立的宾馆,马明平也没有酒店管理的经验,宾馆的消防安全设施没有达到正轨宾馆的标准,宾馆的营业执照拿不到,事情就搁置了下来。直到现在,马明平虽然有心将宾馆重新开业,可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宾馆现在只是作为亲朋好友驻足歇息的地方,从未盈利过。
(马明平小卖部和宾馆正面 )
这几年,亲戚邻居们纷纷找些挣钱的新渠道,马明平清楚,种田不是最好的出路,妻子娘家养过虾子,看着自己的四十亩地,从去年开始,马明平便有了养殖龙虾的想法。家里后院的地方够大,他自己动手挖了一个大半亩的水塘,投放了些虾苗、鱼苗和泥鳅,摸索养殖龙虾的技巧。马明平告诉记者:“我明年打算养50亩的虾子,地的问题需要协商。目前有对口帮扶贫苦户的干部,但是养殖上扶持政策我还不是很了解,所以现在的想法还没有和邻里商量。”下一步,马明平打算先观察后院虾子的生长状况,如果长势良好,将和邻里协商土地,明年正式把虾塘弄起来。
从巢湖坐动车到合肥,紧接着从合肥坐6个小时的动车到宜昌,再由宜昌坐6个小时的普快列车到湖北省利川市,最后从利川坐3个小时的汽车到达重庆市开县,虽然路途繁杂,四次辗转,每年春节,马明平还是会带着妻子、女儿回到重庆市老家,和两个老人一块过年。最让马明平感到高兴的是,老人不常见孙女,但依然十分疼爱,但同时他也十分惋惜的,女儿虽然能听懂开县的语言,却不是那么会说。
刚搬来时,镇上的几户三峡移民常想念重庆的特色烟熏肉,马明平是其中唯一一位会这手艺的人,逢年过节做的烟熏肉都要邀请镇上的移民们一块到家里来吃,有时过年的大半只猪肉全拿来做烟熏肉还吃不了几天。如今为了养家糊口,移民外出打工的多,镇上只剩下马明平一家三峡移民家庭,这烟熏肉也就渐渐地不做了。
虽然不再做烟熏肉,但只要是镇里、县里的三峡移民家庭婚丧嫁娶的事,马明平都要到场去上个礼。因为自家的宾馆房间多,镇上其他移民家庭来的客人多时,宾馆就成了大家免费又方便的驻地。马明平用自己的力量凝聚了一群人的心,大部分三峡移民离开小镇外出务工,他却始终在这,不管移民们走多远,终究要回到小镇的这个家,马明平就像一直守在在运漕镇路口的地标,等着他们。
14岁外出务工,马明平的前半生四处漂泊,他是最先一批走出重庆大山的年轻人,华南华北的大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8岁正值青春芳华,马明平来到安徽南部的小镇运漕,十四年过去,运漕河奔流不息,如今42岁的他一直在小镇的田间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为现今居住在运漕镇的唯一一户移民家庭,马明平的这小半辈子扎根在安徽农村,用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建设三峡水坝的伟大工程默默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豁达坚强更是百万三峡移民的标杆。
(马明平全家福)
闲时坐在后院自制的吊床上眯会儿,听着水塘里泥鳅、龙虾“吵架拌嘴”的声音,催着女儿:“作业写完了吗?”马明平说:“不能不过日子啊,在哪不都一样呀!”
(方雅致/文 赵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