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腹地,有这样一座美丽的村落,它位于岳西北部边陲,一户户人家嵌在层峦叠嶂之中,依于悠悠烟水之旁。一眼望去,满目苍翠。它是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唯一纯山区岳西县黄尾镇境内的严家村。6月28日、29日和7月2日,澳门永利yl6776赴岳西暑期实践队员三次驻点严家村开展了长达72小时的连续走访,深度调研严家村的扶贫脱贫故事。
初入严家村,看山区脱贫攻坚战如何打
实践成员在指导老师孙月婷的带领下,跟随严家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刘绍贤,初入严家村。一路上,山风清凉,鸟鸣声悦耳动听,两侧的格桑花正开的鲜艳。“你们若是早些来,我们这儿还没过花季,从头陀西美至黄尾老街近22公里的鲜花长廊,那才叫真的壮观。”刘绍贤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严家村近年来着力打造“鲜花小镇”等生态景观建设,坚持护景与造景结合、美化与富民结合、赏花与科教结合的相关情况。
严家村是由两个小村庄合并而成,全村14个村民组,共315户人家。严家村从2013年起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那时共有贫困户117户;2014年48户实现脱贫,其中有3户是“直接脱贫”;而现在仅有贫困户22户,今年的目标是全部脱贫。与印象中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农村不同,严家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整洁大方;服务中心对面的休闲广场,有好几种健身器材可供村民选择,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打闹,玩的很畅快。刘绍贤和扶贫工作队干部给实践队员介绍了严家村贫困户相关数据和国家扶贫政策在村里的具体落实成效。
再入严家村,观驻村扶贫队长的一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自2001年以来,安徽已经连续6批共选派2万多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覆盖了全省的3000个贫困村。为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们舍家弃子,远赴乡村,任劳任怨,扎实奉献。他们是广大群众脱贫路上的领路人,兜底人,贴心人。刘绍贤,2016年10月受省委组织部选派驻村严家村担任扶贫队长。实践队员马不停蹄,用镜头记录他一天不间断的忙碌工作。
一大早,刘绍贤开始了走访贫困户的工作。对许多村民而言,脱贫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大山;只有走出来,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才能将社会帮扶力量和自身努力发展相结合,走上致富之路。老房子因火灾被烧毁的王少寅和旧屋坍塌的雷德来都是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受惠者。做好危房改造工作,让农民“有房可住”之余,还需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工作,让农民有机会“走出大山”。
刘绍贤来到另一个定点帮扶对象董全明的家。董全明是村里享受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等多项扶贫政策的典型之一。正值花甲之年的董全明养鸡养鸭,还有个茶园,甚至承包了部分危房改造工程。据悉,严家村近年来坚持走特色产业化扶贫道路,以茶叶、蔬菜、林药、养殖等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每个贫困户有2项以上“长短结合”的稳定增收项目。而光伏扶贫项目以岳西在全国首创的PPP模式持续运作,光伏电站建设体系日益完善,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新途径,使得缕缕阳光也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与希望。
晚上7点左右,刘绍贤和扶贫工作队干部在当地村民家开办了每月一次的扶贫夜校。扶贫夜校的创办旨在全面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通过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传授生产技术、教会致富方法,树立脱贫信心,为当地群众点亮脱贫致富之路。会上,村干部向前来听课的村民介绍了有关茶叶种植的注意事项和健康脱贫政策,同时以现场有奖问答的方式进行互动,考察农户对扶贫政策的了解,既活跃了气氛,也让群众更容易记住扶贫政策,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三进严家村,望美丽乡村好景定长
严家村的夜晚万籁俱寂,空气中散发着大山里独有的宁和气息。刘绍贤告诉实践队员,他的工作可不算完,回到办公室后,他还要准备明天村支部党员大会的材料。
夜虽已深,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的灯光却仍旧以另一种方式将白昼延续。除了刘绍贤,其他的村干部也没有“按时”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正如刘绍贤所言,“扶贫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为了在脱贫帮扶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他不止一次地压抑住想要回家的念头,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在工作上不懈前行的动力。哪怕是一点时间都不想浪费,对他们而言,多干一点实事,或许就能多改变一个村民、一户人家的命运。
刘绍贤的默然坚守与辛勤付出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肯定。还记得在实践队员对董全明的采访中,这位朴实憨厚的农民毫不掩饰眼里的满意和心里的喜悦,谈到刘绍贤逢年过节都会上门看望贫困户,上任第一个月就走访了全部农户,而且每家农户走访次数不少于三次。群众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他们需要扶贫干部做的,并非听上去气势磅礴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投资巨大的政绩工程,他们只希望解决基本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很现实的问题;而作为天天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干部,需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群众办事,为民谋利,温暖民心。
对严家村72小时的走访,让实践队员们真正地站在了扶贫第一线,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躬身实践,感受基层冷暖,体察民情民意。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正式打响,地方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驻村扶贫干部的敬业负责、不辞劳苦,民众对于走出贫困,迎接新生活的无比憧憬,或许正是这座小村越发美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的根源所在。(文/邓佳佳 孙月婷 图/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