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深山里,一辆小轿车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缓缓向平等村驶去。
山路曲折,每次过弯道前,为确保安全,王英豪都会鸣响笛。在驶往村子的十几分钟车程里,他一共接了三个电话,第一个是平等村对口帮扶单位山城集团打来的,与他商量中午过来走访贫困户的事宜,其余两个电话都是村里打来的,商量扶贫手册填写和报表登记的事宜。
王英豪,2014年10月由岳西县委宣传部选派到平等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也正是这一年,平等村响应国家政策,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王英豪正是这场与贫困赛跑的最后冲刺者。
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拔“穷根”
泥巴路、土坯房、居民随意建造的大棚……王英豪至今仍记得第一次来到村里上任时所见的景象,与城市里的繁华的高楼大厦相比,平等村像是被上帝遗忘的一处角落。
地处深山区的平等村,是镇上六个行政村中的两个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时,村里贫困户就达到106户,贫困人口更是高达327人。这场攻坚战远比王英豪预想的要艰难,因户而异的致困原因也让他头疼不已。通往山外的公路和灌溉庄稼的水渠是平等村脱贫必须翻越的两座大山。经过一番走访调查后,王英豪迅速意识到平等村的“穷根”所在,“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肯定的。”
脱贫致富首先要修通道路、打破屏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平等村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12个村民组散落在群山深处,没有公路,村民出山都成困难,商品货物的运输全靠肩扛手提。修路前全是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行。群众对修路愿望强烈,王英豪带领村两委,把修通道路作为任期主要任务来抓。他带头示范、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通过争取帮扶单位山城集团和市县对口帮扶部门的资助共计100多万元,各个村民组的道路硬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水泥路已经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2015年11月,平等村全面实现公路畅通。
除了给人畜车辆穿行的水泥路,为庄稼提供灌溉水源的堰渠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等村的平均海拔在450米以上,适宜种植茭白,但是山间耕地分散,没有河流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以前的农业种植完全是“靠天收”,遇上天旱土渠就失去作用,遇上涝灾又会被冲毁,大多数农户没有稳定的收成。且茭白必须要用干净的清水浇灌,所以王英豪亲自带领村两委兴修水利、挖池塘口、修堰渠,农作物灌溉有了稳定的水源,村民也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
打通了公路和水路,也就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平等村的贫困户仅剩10户14人。
帮扶到户,真心为民得民心
王英豪在参加行政工作之前是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语文老师,2012年考入岳西县委宣传部,2014年由省委组织部委派至平等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在脱贫攻坚一线战斗的经历,使他深刻明白人心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现在到了最攻坚的时候,就是人心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道。
贫困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国家有哪些扶贫政策,自己能够享受到哪些福利待遇,申请这些福利需要办哪些手续,贫困户们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这种情况,王英豪想到了一个方法——开办扶贫交流会。利用农闲时间将困难户们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讲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农业知识技能,结合每户情况细致讲解本户应该享受哪些待遇。
“让贫困户享受到脱贫政策,最重要的是要让困难群众弄清楚‘贫穷’是一个相对概念。”他常和村民念叨着:“在毛泽东时代,最高理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改革开放后,最高标准是‘三件一箱’。但是到现在哪家没有手机?早就超过了电灯电话的时代。”在他心里,脱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扶贫座谈会开到第三期时,上级部门将其更名为“扶贫夜校”向全镇推广。
工作三年中让王英豪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来自于一位五保户老人。
2016年,平等村接受第三方评估,来自评估单位安徽建筑工程大学的学生走访到这位五保户家,这是一位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搁在以前,自己只能去要饭。”通过参加扶贫夜校,这位老人清楚了自己享受的福利政策,他掰着手指说算着:“每年有政府提供的3600元的资助,村里每月有高龄补贴和60元的电费补贴。”同时,他也从夜校里了解了危房改造政策,通过申办手续他也住上了楼房。在评估人员临走的时候,他动情地说:“如果再说共产党不好,那就是自己不好。”这一句话,是王英豪在基层工作中得到的来自群众最真实的反馈,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他。
攻坚拔寨,跑赢脱贫冲刺期
王英豪的家住在县城,儿子读小学五年级,妻子留在家中料理家务,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基层扶贫一线的工作十分忙碌,他无暇顾及家中事务,长期在家和村里之间奔波,一个星期最多只能在家待一天。
“上上个星期,忙到星期六回去,星期一又过来。”
“上个星期,星期三晚上回去,星期四过来。”
“现在是关键时刻,还是要以这边为重。”
平淡的话语间,流露的是一名基层干部对扶贫工作的忘我投入。
平时不管工作再忙,他也会给母亲打个电话,母子之间每天的通话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有一天,他忙着做报表,竟忘了给母亲打电话,第二天通话时母亲假装“怪罪”道:“你昨天怎么没给我打电话?”
王英豪办公室的四面墙上都贴着带有“扶贫”字样的报表、清单,他说这么做是“为了提醒自己脱贫攻坚战迫在眉睫,一刻都不能耽误。”闲暇之余,他会写写短篇文章,讲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还在网上发布了“扶贫三叹”系列文章,将自己在扶贫工作中所遇的点滴和感悟都一一记录。
当提到未来的打算时,王英豪十分坦诚地对记者说完成脱贫任务后自己想回去多陪陪家人。他说:“没有太大的理想,我只想踏踏实实地为我们村,为老百姓干一点事。这三四年在这也绝不后悔。”平等村所在的黄尾镇提出要在2017年底实现全面脱离贫困,王英豪对这个目标满怀信心,“百分百有信心啊!”他不假思索道,满脸笑容。
村口的参天古树,枝繁叶茂,五百多年来它的年轮生长了一圈又一圈,见证过朝代轮替更迭,见证过山野沧桑巨变。在今天,它见证了一个小山村的“脱贫”逆袭路,也将见证中国近两亿人口脱离贫困的伟大壮举。(文/李毅 图/姜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