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云“首夏犹清和”。农历四月,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而“清和月”即农历四月的别称。黄山宏村风景区内,古老徽州村落的浸润下,有这样一座名为清和月的国际青年旅舍,古朴的气息尤为纯粹。
遇一人白首,择一处栖心
清和月国际青年旅舍的创办者是奔岩和虚度,这是一对有趣的夫妻,他们相识于多年前的一场户外旅行。“我在杭州接触青旅,感受到了青旅的文化,从此就有了一个青旅梦。”“清和月”的选址,奔岩用“神奇的北纬三十度”来形容,黄山,是他一眼欢喜之地。2010年,奔岩和虚度买下了宏村这座有两百年历史的古宅,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他们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青旅经营。“只有人,有情怀的人,会生活的人,才能影响一部分人。”人是让青旅有趣起来的主体,拜访不同的人,聆听不一样的故事,七年后的今天,只要一提到黄山的国际青旅,清和月一定是绕不过的。
清和月与其他青旅一样,也招义工,他们对义工的要求就是能吃苦,不矫情,有一两门才艺是最好的了。义工在这里义务劳动,换取免费的食宿,还能深切体验当地的文化。清和月的义工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各种年龄层,他们来旅行,来学习,来交友,来感受。奔岩和虚度很乐意地与这些人分享他们的生活和劳动技法。渐渐地,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带上了清和月的烙印。
奔岩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他和虚度每天做着喜欢的事,他们把青旅文化和所在地的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让清和月离教育和社会公益的功能越来越近,这是他们的生活,“他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把简单的生活过出了诗意。” 来过清和月的旅客们都如此评价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清和月的现任店长是一位来自广西小伙子——小朱,他目前负责清和月的经营管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客人提供咨询和帮助。这几天,旅舍正好接待了一个外国家庭,小朱忙着带着他们去山谷里的花园转一转,教他们说中文,体验中国的田园生活。只要一得空,小朱就会从书房拿出吉他,盘坐在蒲墩坐垫上,唱民谣、唱流行、唱摇滚,随心唱着任何他们想唱的歌。遇到谈得来的客人,小朱就会邀请他们一起唱,跑调也没关系。“以前在广东工作的时候,生活节奏很快,后来到这边旅游,很喜欢这里,就留下来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越觉得自己浅薄,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小朱现在会看书、学习钢琴,他说等自己充完电又会继续行走下去。
清和月里面有一个手工搭建的小木屋、一座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和一个名曰“北纬三十度”的书房。木屋里有很多虚度亲手种植的兰花,有两只小泰迪“六六和七七”,还有一匹叫“马伊莉”的小马。奔岩时常酿酿酒,品品茶,收集蜂蜜,他就生活在徽州这片自然里。
负责管理旅店的店长是流动的,这是清和月的独特管理方式,两位创始人希望能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旅行经历的人来清和月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心路。宁静是清和月的主基调,是无数来此的旅人留下的积淀。
谁家山最好,我愿为其邻
当现代文明正疯狂地取代农耕文明,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市人们开始萌发乡愁与乡恋,这是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奔岩和虚度一直在坚持“借山而居”的理念,在新安江边的一座小山村,他们又找到了一片新天地,在这里,他们决定做自然农法,发展朴门文化。所谓朴门,是一套设计人类聚落与多年生农业系统的方法,它从自然界中找寻各种可仿效的生态关系。它的主要精神所在就是发掘大自然的运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来设计庭园、生活,以寻求并建构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
奔岩对山村有一种热爱,“现在的山村基本是空村、老人村,一些有艺术的人慢慢进驻,有天有地,自然环境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山村里的日子清静,他们就会做一些喜欢的事,比如草木染、制香、酿酒、做茶。他们鼓励年轻人到山村体验这样的生活,甚至把这样的方式带到清和月,为年轻人的实践提供平台。正如清和月所秉持的“开门九件事”,即焚香,读书,吃茶,写字,画画,会客,聊天,醒悟,睡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的宁静与安详,回归人类生活的本质。
奔岩说现在的中国只有一家公益性的国际青年旅舍,他可能会做第二家,“目前只是买了些房,还需要一些地和茶园,才能慢慢运作起来。”这种公益性的青年旅舍,在国外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它们甚至有着自己独特的路标,但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境。奔岩和虚度正尽己所能,赋予青旅文化新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青旅。清和月在遵循国际青年旅舍共性理念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它也是一批中国青旅奋斗的方向和缩影。
贾平凹说,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奔岩、虚度、清和月,这大概就是他们这样的青旅人人生中最闪光的字眼。(文/吴一杰 徐萌晟 图/郝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