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为了千万人,我愿成为更好的自己

    早上5:30起床,买好中午辅导班要用的菜,准备妥当。

    7:30之前赶到幼儿园,工作三个小时,骑车从幼儿园到辅导班,用时大概25分钟。

    晚上8点多结束一天的工作,从辅导班回家给儿子读每晚的睡前故事。这便是李跃玲的一天,忙碌而充实。

    今年三十三岁的李跃玲,是宿松当地的一名幼儿园老师,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除此之外,她还是宿松义工协会的一名义工,文明创建部的部长。

初心不变,义工是无悔的选择

    李跃玲本科是在上海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用她自己的话说天性喜欢与人打交道。“我其实在上海就已经是注册的志愿者,当时接触的主要是自闭症的孩子,每周都会去做志愿服务,一接触就是好几年。”提起与志愿服务的结缘,她说到自己一直都很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一次在网上意外了解到上海的自闭症志愿服务队。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慢慢对志愿者这个群体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后来自身所在的社区也会组织类似的活动,李跃玲便开始积极报名。从这里开始,李跃玲便开始了和志愿服务的结缘。

    2014年,李跃玲跟随丈夫回到宿松,那时候孩子刚满两周岁。通过应聘开始在一家幼儿园从事行政工作,然后逐渐从行政到教师。由于跟之前的专业跨度较大,李跃玲便开始了自我学习的历程,通过自学考教师资格证,从幼教到小教。大概就是和自身这种乐于与人交往和尝试新鲜事物的性格有关。在知晓家乡有宿松义工协会这个公益组织之后,自称“闲不住”的李跃玲立马填写了申请书。由于孩子还小很多活动不能现场参与,她便从幕后开始做起。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新闻稿写作,在带孩子的间隙李跃玲逐渐掌握这些技能。从上海到宿松,不变的是志愿服务的初心。三年的时间,也让她从协会内一名普通的义工成长为文明创建部的部长。

为你千万遍,我会一直在路上

    “身份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肩上责任的改变,当你只是一名普通义工的时候,很多事情只需要按计划完成就好。而当你成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负责的事情越多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当被问及从会员到部长这种身份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时,李跃玲这样告诉记者。

    因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所以会对心理有更多关注。李跃玲也会将这种特性带到义工工作中,“不同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去理解不同人物的心理。像我们长期进行的助学和敬老活动,面对的都是老人孩子这些群体。因为有很多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助,相较于物质,他们的心理反而更需要关怀。我们有一个颐养家园的项目,是服务于280户失独老人,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就要很注意不能触及他们的伤心事,这对我们义工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更多专业性的要求。”在亲身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李跃玲越来越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也将此付诸了实践。在不多的可支配的私人时间里,她坚持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可能是工作的间隙也可能是晚上将孩子哄入睡之后。不断地学习进步不断地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人不能不学习”这是李跃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十一月份她还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

    除此之外,长期工作在义工一线的经历,也让李跃玲越发认识到专业的义工知识对于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社工和义工之间有一些区别,但是很多知识都是可以嫁接的。从去年开始,李跃玲就开始陆续组学一些社工方面的知识,目前已经考取社会工作者初级和中级的证书。不断提升自己的结果是能更好地为协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通过自学考试,然后将所学理论不断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李老师对于协会工作和发展提出的一些意见也越来越专业和具有建设性。”努力上进肯吃苦这是义工协会会长陈耀平眼里的李跃玲。

由一人到千万人,让爱在世间传递

    说到义工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李跃玲的眼里溢满笑容。用她先生的话来说首先就是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一个好的环境会督促着你不断地去学习进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心态会变得更加宽容。”在交谈中,李跃玲一直展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状态,大概就是她所说的爱的力量,让人温暖而坚韧。

    从刚开始接触义工这个行列啥也不会一点点去学,到现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李跃玲坦言协会中的很多前辈、同伴对她很大。家人的理解支持也是她之所以能走到现在的重要原因,下至5岁的儿子,上至几十岁的外公外婆都以她的选择为荣。最重要的是服务对象,“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少年,亦或是青少年的家长,他们都会让你觉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跃玲说,可能很多人的姓名样貌自己早已记不清,但是相处过程中带来的感动一直存在。爱应该是一个传递的过程,由小我到大我,由身边人到陌生人,由一个人到千万人。

    “即使不在协会中担任任何职务,我也会一直坚持走在义工这条路上。无论是于我个人还是我的家人,义工或者说是这种服务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每次当我儿子在街上看见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就会很兴奋地说这是妈妈所在的义工协会。我想这就是我做这些事的最大意义,物质上的给予是有限的,而我希望给孩子的是无限的精神财富,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爱的影响。”李跃玲表示未来会一直坚持义工这个选择,将爱传递。

(文/范栩铜  图/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