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北郊富堨镇,有着一座神奇的油坊,这里是古典榨油法仅存的传承之地。清晨六点,歙县北郊富堨镇的天微微亮,惺忪的睡眼,起伏的哈欠,实践队员们略带困意的走在去往老程油坊的路上,《舌尖上的中国Ⅱ》也曾探秘过这里——中国古典榨油法的仅存之地。古法榨油是一项重体力活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所以油坊有且仅有四位老工人在这工作了!小小的油坊,有菜籽的神奇之旅,有古法榨油的奇妙技艺,更有榨油人屹立不倒,百折不挠的坚持。
具有独特气味的菜籽油的压榨要经过纷繁复杂的工序,色泽黝黑发亮,颗粒圆润饱满的油菜籽的第一站是在太阳下接受日晒,晒干后的油菜籽在去除杂质后,要接受火的“洗礼”。菜籽的香味就慢慢在锅中的翻滚里升腾蔓延开。炒干的油菜籽用石磥子磨破,再放到石碾槽中,用石碾将其碾细直至粉末状。下一步的制坯也至关重要,将油菜籽碾成粉末后放入木甑或揭口(木缸)中蒸软,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榨油人的经验。坯饼压得是否厚薄均匀,直接影响出油率。在没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古法技艺代表的就是一颗研磨自然作物的赤诚之心。
而在榨油的过程中,留给队员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便是古法榨油工序的高潮,悬挂的“千牛”(大石块)撞击下层的“进尖”(木楔子),菜枯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待“进尖”全部打入后,再排好上一层的“进尖”,上层“进尖”打入后,下层的“进尖”松了,再排好打下一层,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油榨干为止。榨油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要将沉重的“千牛”稳、准、狠地撞击到“进尖”头上,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重达100公斤的撞锤,来来回回一遍遍地敲打着木楔子,雷霆万钧的重响背后,是四位榨油人的汗水,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一遍遍的敲打中,是先人智慧的传承,是古时人与自然竞争的热血,是辛勤劳作,生生不息的魂。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革新,同古法榨油一样具有一段历史的技艺已经日渐式微。
撞锤总有敲不动的一天,而接替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采访最后师傅们说道“能多干一天是一天,以后的事就让老天来决定吧……”古法技艺的传承前似乎总有那么一座大山,阻止着灿烂智慧的薪尽火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传统技艺,传承它,并结合时代的技术,将它进一步优化,革新,将它发扬光大。(文/图 安师大赴徽州百工采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