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底,澳门永利yl6776传媒学院赴上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上了探寻大众传媒下的上海文化之路。30日一早实践团队就组织好人员前往静安区石库门建筑之一的新华里。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年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目前上海的石库门主要集中在黄埔区、卢湾区和静安区,仍有200万左右上海人住在石库门建筑中。
新华里是静安区一处被高楼大厦包围下的里弄,由于旧城改造已经社区化,大部分改建成繁华的商品房住宅。怀着对石库文化的探知欲,实践团队找到了新华里仅存的一小片里弄,随机采访在里弄逛荡的居民,希望能从现居民的口中得知一些基本信息,和关于旧城迁改的争议想法。
按常理,对于一直居住在新华里的老居民来说,石库里弄可能有着小时候的记忆和习惯,是不可抛弃的故居。石头门框、乌漆门、红砖墙、晾衣架、痰盂、光明牛奶盒、搓衣板、老猫......已成为石库门生活方式的典型元素。但是一位六七十岁老知青的言语流露出的感情却不是如此,他对于里弄的环境不满之情更重。“这个房子是一九二几年造的,现在这个地方买的起房子的几乎都搬走,大部分都出租给附近打工的人住,买不起房子的人就只能住在这种地方了。”从仅存的一小片新华里旧居的正门进入,映入眼帘的不是老建筑的深沉感和历史印记,而是一片阴暗混乱嘈杂,弄堂过于狭窄,再加上杂物众多,显得有点拥挤不堪,甚至有阵阵恶臭。“政府说这边房子要被改造了,但是老百姓希望新华里被拆。想想啊,这边到处都还在用痰盂,随处到的现象也很多,不是说要消灭马桶吗?这也是一回事啊,可是这边就大约还有几百个了……”老知青所说的“改造”是指表面修整,里弄居民仍居住,而所期待的“拆除”,大半是希望能够拆除搬迁,加以补偿。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素有“城市遗产卫士”之称的阮仪三教授提出,很多领导时常挂在嘴边的“旧城改造”这一说法并不可取。“一说到上海的石库门,很多外地人就去看新天地,想看上海的历史风情。有人说保护得很好,但它把老房子全部拆光了重做,是历史的上海吗?上海的里弄改造是好事,但我反对拆光了重建,反对旧城改造。保护是让它延年益寿,不是让它返老还童。”阮仪三的“重建”这的便是老知青的“拆除”。
保护石库门文化是很多文化研究者所倡导的,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可能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重点。老知青说,“上海拆迁不是说民意要达到百分之八十才可以拆嘛,我们这就不说百分之八十,最起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还是希望这房子被拆迁的。”对于全拆重建还是部分修整,老居民多半从生活条件的提高方面考虑,而文化研究者们则希望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待石库建筑改造问题。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正在一点一点地慢慢消失,消失的步伐和上海老城区改造的步伐是同步的。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上海版图上的石库门建筑群也一块块消逝了。上海的繁华在一点点地吞噬着这些老建筑,繁华之城下的石库建筑是待改造的陈旧 还是该保护的文化遗产?争议依旧不断,老百姓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文/倪炜
图/史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