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读,有所思,才能有所得。”4月19号下午,传媒学院于行知楼2010605举办读书节系列讲座第二场,本期的主讲人是传媒学院新闻业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翟光勇。讲座由辅导员陈德洋主持,传媒学院近百名学子聆听了讲座。
陈德洋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主讲人翟光勇。作为新闻学专业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翟光勇不仅是体育新闻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书痴”。
介绍结束后,讲座正式开始。与以往讲座不同的是,翟光勇并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向了学生们中间,他说“我需要的交流应该是最真实的声音,而这种交流的双方,一定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翟光勇平实真切的话语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低头党”也纷纷收起了手机,做起了“抬头族”。
讲座主题为“信息、社会与知识获得——谈谈个人的一点阅读体会”。翟光勇引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观点指出,传播包括传递和交流两个环节,交流者只有处在同一个场域中才能展开交流。
在谈到读书的必要性时,翟光勇用了“我与你:消费世界的‘楚门’”这样一个标题,他说,当今社会的人们正在被不同程度的符号化,被异化、被物化。一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政治资本都是可遗传的资本,只有文化资本才是唯一一种不可遗的、需要自我获得的资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想象力”,都要学会在现实希望和焦虑中寻找突破口,寻找通向光明的那扇窗。青春必将逝去,只有知识才会永恒,看得越多,懂得越多,才会知道世界有多大。不读书的人,看到的只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只有读了更多的书之后,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翟光勇还用一幅漫画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阅读的三重境界,他反复强调,阅读能力与智商无关,阅读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执行力。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去阅读呢?翟光勇从“阅读的个体维度”和“阅读的社会维度”两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个人维度而言,他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他认为,阅读注重的是思考力和理解力,要超越浅阅读,要做“接球手”(化被动为主动),要做“知识分子”而不是“知道分子”。社会维度而言,他列举《传播的偏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等著作中的理论,探讨了阅读的社会属性和群体属性,指出阅读需要的“实践空间”、“实践网络”和”实践群体”。
讲座最后,翟光勇还给大伙煲了一锅“心灵鸡汤”,他说:“读书,是为了遇见那个更好地自己,阅读,是为了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读书虽易,思考不易,且读且珍惜。”在聆听了翟光勇教授的读书讲座后,2013级新闻学专业的曹青青说:“以往我读书就是‘读’书,从来没有去想过什么,听了老翟的讲座后,我觉得一本书的真正价值是在于我有没有去为它思考过一些东西。”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春”,传媒学院举办的读书节系列讲座,带来的将是满园春色。(文/传媒学院学生会宣传部 陈累 图/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