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上午,我们暑期实践小组来到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学院新址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脚,夹在安庆师范学院和安庆医药高专之间,于山光水色之中,谱出了一曲又一曲黄梅高歌。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有争议的,”教务处张处长首先给我们介绍黄梅戏的发源,“安庆是一个大港,当时的民间小调吸收各方腔调特色,于是有了今天的黄梅调。”
“我们学校主要是以培养黄梅戏演员为主,但包括其他如音乐、美术等专业的学生”当问及学校概况和黄梅戏发展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张处长滔滔不绝说了起来:“主要是编剧、导演、作曲人才的稀少,我们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到位,这些活没人干,黄梅戏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黄梅戏是在不断地发展改革,像以前从没有伴奏到三件套伴奏,到加入弦乐,到加入西洋乐器,像今天,我们的黄梅戏还有哪些改革的方向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张处长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固定的方向,我们在不断地进行创作,观众喜欢的观众需要的就是方向,比如《徽州女人》刚出来时,有人说不像黄梅戏,可是群众喜闻乐见,接受了,那它就成功了。一个戏曲没有观众,那是必将走向灭亡的。”
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我们对这所学校对黄梅戏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相信黄梅戏会在一批又一批黄梅人的努力下会有更好的明天。(文/陈蕾 图/胡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