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视界 >>
传媒视界(154)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谈“舆论三维框架”

    12月14日上午,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教授在澳门永利yl6776三楼会议室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新闻学本科生开展了一场讲座,新闻传播学专业相关老师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

    张涛甫在讲座中提到,在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的舆论事件扎堆出场,一些舆论事件为了搏出位,会以夸张、戏剧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由于网络舆论存在“激化”偏向,使得网上的舆论表达时常会偏离理性轨道,进而沦为非理性的舆论事件。舆论易燃点多,且燃点极低,舆论事件易燃易爆。张涛甫强调这一点表现在舆论场上,则是舆论泡沫激增,致使舆论事件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尾随而至的另一个舆论事件赶超,舆论的“断头”和“追尾”现象严重。要化解双方的紧张关系,首先需要管理者从控制的冲动中冷却下来,以包容之心对待舆论,哪怕一些舆论情境与管理者的预期存在很大距离,也不能以高姿态加以遏制。高压手段即便会凑效一时,但不是治理风险的根本之策,反而可能会引发舆论的反弹。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把舆论表达者作为麻烦制造者加以防范、控制,而是将其作为合作的对象进行互动与协商。

    张涛甫提出了中国舆论治理的三个框架:社会舆论、社会心态、社会结构。社会舆论只不过是裸露在外面的水流,决定水流的流向和流速的关键是其下面的河床,社会心态和社会结构构成了社会舆论的河床。若我们只看到河床之上的流水,对河床视而不见,或不尊重河床的结构规律,整体性地观照问题的系统关联性,就容易在实践上走错方向。在舆论治理实践中,如果只做表层结构的工作,不顾及中间层和底座,不能从三维框架出发进行系统治理,那么,舆论治理也难以实现根本性改观.他认为舆论治理须要超越单一维度的小逻辑,从社会舆论、社会心态、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中寻找系统性的大逻辑,为破解舆论治理难题找到求解的正确路径。(文/彭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