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党的事业,肩负党的喉舌重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全力弘扬民族精神,刻苦锤炼语言功力,生动传播时代强音,催生有声语言典范,承担继往开来使命,我们时刻准备着!” 透过教学楼三楼教室的窗口,温柔的阳光洒在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的眼神显得更加坚毅。一声声掷地有声的誓言充满整个教室,随着声音越发地铿锵,同学们的神情也越发坚定。这是《播音主持概论课》的一瞥。授课教师张荻在讲授播音主持的作用时,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党的宣传员”的责任地位,在学习了相关案例之后,带领大家一起举起右手宣誓,就这样“播音人誓言”响遍教室,也不断回响在同学们心中。
这是新闻与播音主持党支部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之后的新变化,特别是2019年10月17日校党委书记胡朝荣指导支部课程思政大讨论之后,这种变化悄然出现在支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
以政治站位,提升媒体融合报道水平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新闻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合新闻报道》由在此方面研究成果丰硕的沈正赋讲授。在沈教授课堂上,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他经常提及的,他告诉学生,融合不能游离于国家重要战略之外,只有深入领会国家媒体发展的战略和思想,才能真正实现媒介科学融合,才能做出有公信力的融合报道,新闻人只有政治站位高,才能立得稳,才能走得远。
用主流话语,强化实践操作内涵建设
《视听节目主持》是方圆讲授的实践课程。在课程思政大讨论中,方圆老师受到启发,以“身边的中国故事”为主题,请同学们深入社会采访调查,并用不同的视听形式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展现中国发展的成果。从策划、采访,到录制、剪辑,方圆手把手带领学生把市民的声音、工厂的剪影、深夜的劳动、黎明的忙碌固化在了同学们的广播电视作品中,这些作品浓缩着师生的汗水,更富含了社会的温度。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大大提升。
就文学经典,深化情感教育人生领悟
杨柏岭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但杨教授不止步于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文化教育,针对学生特点,他借助一个个文学经典,将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注入课堂。通过《关雎》,引导同学们思考科学的爱情观,通过《离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历史人物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执着追梦。杨教授由知识积累进而训练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能力,希望学生能重视经典的引导作用,逐步“感悟文学”;由文学阅读进而训练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赏鉴能力,希望学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育,逐步“走进文学”;由语言文学修养进而拓展到理想人格的启示,希望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培植,逐步“走向社会”。从学习知识到完善思维,从素养拓展到人格提升,杨柏岭不仅给学生上了精彩的文学课,更带来了人生大课。
借典型案例,树立国际传播理想自信
走进肖叶飞的《专业英语》课堂,你会发现,这既是名副其实的英语课,也是含金量十足的新闻专业课。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和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主播翠西·里根的一场电视直播辩论引发了社会热议。肖教授将英文原版的完整辩论视频作为重要的课堂案例,一边解读两人的英语,一边分析刘欣的新闻立场,随着刘欣有礼有节地充分说理,力压势头傲慢的翠西,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对外传播的自信,对中国国际形象深感骄傲。其实,在此之前,肖老师已经精心选择了一系列对外传播的英文案例,通过“组合拳”既让大家学习了热点新闻的英语表达,又看到了国家对外传播的崭新形象。肖老师说,没有对外传播的理想和自信,英语的学习就丧失了动力和目的。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为新闻与播音主持支部的党员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活力,这样的融知识教育和思想引领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并不鲜见:
桂万保在《新闻学概论》课堂教学中,以《人民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为基础,将新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让学生更加明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应作为方法和价值理念融合于新闻活动中。
邵振奇在新闻播报课程中,结合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中“勋章的故事”、“英雄烈士谱”、“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等系列报道,将播报技能与思政引导结合。
马原在《新闻写作》课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选题到报道的实践上关注社会,体察人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到新闻真实性的解读和新闻报道群众路线的分析中。
王友群的《中国文化概论》,将中西文化作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内容精深。
朱晓凯讲授的《新闻编辑》课上,利用课前五分钟引导学生结合热点事件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在点滴思考中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
作为教学副院长的马梅更是在《广播电视新闻基础》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结合青年成长的困惑,深入分析,认真研讨,不仅实现了知识教学,更强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和人生教育功能,在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上起到了带头作用,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一学生,入学时还以“小鲜肉”们为文化偶像,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在一次作业中,以习近平的“四个自信”为指引,谈起“文化自信”,最后写道:“文化会创新,新闻人和主持人也会创新。他们将用那沙漠中一粒沙子的身躯永不停息地载着未来的小舟,继续前行!请相信我们的文化,请相信我们的祖国,请相信那一位位新闻工作者,他们永远都是广袤大海中的那束指明灯光,这个灯光会越来越亮,越来越强,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与成长!”这便是课程思政在“化人”上的强大作用。
显著的育人效果增强了新闻与播音主持党支部的自信和决心,支部将继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规律,推动课程思政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